由零号实验室(Lab Zero)开发的《骷髅女孩》(Skullgirls),是气质极为特殊的一款格斗游戏。
(资料图片)
和绝大部分“以武会友”的格斗游戏不同,《骷髅女孩》展现出的世界观异常离奇怪诞。
游戏中,整个故事围绕一件叫作“骷髅之心”的古老神器展开。得到骷髅之心的少女可以实现任何愿望,但同时也会丧失原本的人格,被困在永恒的噩梦中。
在这样世界里登场的少女们,自然也古怪得异于常人。游戏中不乏被截肢挖眼当做改造对象的女学生,时常把自己的头摘下来把玩的猫耳娘,和变形怪物伪装成的天主教修女。
虽然美术猎奇,但实际上《骷髅女孩》是一款十分正经的硬核格斗游戏。
源自于街机的经典六键操作为角色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攻击动作。对战中,玩家可以自由选择一至三个角色参战。选择的角色越少,可以获得越强的攻击力和较高的生命值;而选择的角色多,则意味着更高的容错率,和无限可能的连击套路。
2V2
在细节上,《骷髅女孩》也下足了功夫。面对不同招式,角色会展现出不同的受击反馈;相同技能打在不同敌人身上,也会触发不同的特效。甚至每个角色在和不同敌人对战后,都有专属的胜利/失败语音。
角色性感、制作精良、战斗系统颇有深度,同时《骷髅女孩》又对休闲玩家保持着平易近人的态度。游戏前期有极长的新手教学和故事模式,初学者也可以轻松上手游戏,使得这个游戏一经发售就获得了大量关注。
2012年4月10日,《骷髅女孩》正式在PlayStation平台首发,次日登陆Xbox平台,十日内销量突破5万份。一年后,《骷髅女孩》在Steam发售,截止至现在Steam上总销量超过了两百万份,并在这十年间,始终保持着“好评如潮”的口碑,甚至一度是EVO格斗大会的常驻项目。
然而,就在最近半个月,却有七千多名玩家同时给这部游戏打出了差评,Steam上的近期游戏口碑也在一夕之间跌至了“差评如潮”。究竟发生了什么,让玩家对《骷髅女孩》口诛笔伐、人神共愤?
1
简单来说,差评潮源自最近的一次更新。
6月26日,在《骷髅女孩》定期更新过后,打开游戏的玩家们发现角色不再是他们印象中的样子。
据官方说法,他们对游戏内“品味不佳”的内容做了大量整改。具体来说,这次整改主要调整了游戏内三部分内容:
删除了游戏内一个好战组织全员的红色臂章,减少了该组织和纳粹之间的相似度。
修改了部分角色的服装,使女性角色不会过于暴露。
(右图为修改后)
删减了涉及种族歧视或刻板印象的内容。比如,删除了一个黑人角色被警察殴打的画面,并修改了后续相关画面。
在越来越严格的审查环境,和越来越严肃的文化氛围下,官方做出这些修改无可厚非。从长远来看,这些调整对于推广游戏,使其进入更多玩家视野也具有正面意义。
每个玩家终归是希望自己支持的游戏越来越好,但《骷髅女孩》却在“正确”的道路上翻了车,究其原因,这次整改在很多玩家看来,并没有一个可量化的标准,官方似乎是凭着自己的心情在改动游戏内容。
比如,他们修改了一段触手的剧情,旨在减少画面的色气程度。
但官方给出的修改方案,却是在角色身上缠了更多触手。
(右图为修改后)对“品味不佳”有自己的理解
整个修改方案中,这样意义不明的操作还有很多。
(右图为修改后)黑色胖次就比白色高雅吗?
最为致命的是,被删除插图的黑人角色,原本在剧情中也是一名警察,并且是一个颇具正面色彩的角色。他之所以被其他警察殴打,正是因为他揭露了警察群体的不端行为。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官方删除这部分插图,不仅没有消除任何种族歧视,反而用实际行动强化了一遍刻板印象。
更让玩家生气的是,官方不仅修改了游戏内容,还删除了大量游戏内收录的同人画作。在许多玩家看来,现在的官方不仅不尊重前开发团队的艺术成果,甚至要把粉丝们的心血一起否定掉。
被删除的同人作品之一
被激怒的玩家们持续轰炸着Steam评论区和官方推特账号,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。官方只在论坛留下一封“不打算对调整内容做进一步讨论”的回信,就关闭了评论区。
2
如今负责《骷髅女孩》运营及更新的制作组,已经不是最初的开发团队。而这中间的一波三折,还要从《骷髅女孩》的诞生之路说起。
早在2000年前后,《骷髅女孩》的艺术总监Alex Ahad就已经构思了许多相关的设定和剧情。2005 年至 2007 年间,Alex向玩家公布了多个游戏alpha版本。彼时虽然只有两个可操纵角色,但登场角色阵容已经初具雏形。
这些设定与剧情大部分都延用至了现在的游戏中
在这之后,Alex结识了战斗设计师兼程序员Mike Zaimont,而他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Mike Z——EVO格斗大赛《苍翼默示录》组的常胜将军。
此时,Z正在自研一款格斗游戏引擎。二人一拍即,进行了《骷髅女孩》的前期开发。Z的加入为《骷髅女孩》带来了全新的引擎和战斗系统,以及强悍的GGPO回滚代码。时至今日,相较于其他格斗游戏,《骷髅女孩》仍然展现着极强的网络联机优势。
2008年到2009年,Alex和Z一边开发新内容,一边带着《骷髅女孩》四处寻求机会,终于在2010年,与刚成立不久的游戏开发商Reverge Labs达成了合作。《骷髅女孩》正式立项,进入开发阶段。
2012年4月《骷髅女孩》终于和玩家见面,同时,游戏版权也移交到了发行商Autumn Games手里。也就是从那时起,今日的风波就已经成为必然。
《骷髅女孩》发售后,Alex和Z带领团队继续开发新角色。然而Autumn Games却因为一系列官司,导致资金链断裂。2012年6月,Autumn Games与Reverge Labs的合约到期,双方没有续约或签订新约。随后Reverge Labs也因为资金短缺,解散了整个《骷髅女孩》开发组。
Reverge Labs消失了,玩家们悲观地认为《骷髅女孩》就要陷入停滞状态。然而在短暂的寂静过后,游戏却更新了发售后的第一个补丁。
启动游戏,玩家们惊讶地发现开发商一栏不再是Reverge Labs,而是“Lab Zero”。原来Alex和Z带走了大部分开发成员,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——零号实验室。
新的工作室得到了Autumn Games的许可,将《骷髅女孩》更名为《骷髅女孩:返场》,继进行PC 移植和新角色开发工作。
然而,虽然成立了新工作室,但捉襟见肘的项目预算仍然没变。这些年来《骷髅女孩》一直要面对的最大问题便是资金短缺。因此游戏内也不乏靠粉丝众筹,才得以实装的内容。
玩家用真金白银支持,开发组也用优秀的游戏素质回馈玩家,双方其乐融融,小圈子内也算自得其乐。然而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,2020年前后,风波接踵而至,先是艺术总监Alex不知因何原因离职。紧接着,下半年工作室内部曝出了Z长期性骚扰员工的丑闻,大量工作室骨干陆续辞职。
辞职潮结束后,零号实验室仅剩下11名员工,剩余成员自发组织了董事会,要求Z辞去所有职务。然而,Z并没有听从要求,反而反手解散了董事会,并开除了所有员工。
零号实验室名存实亡,《骷髅女孩》再次面临生死危机。
部分离开零号实验室的成员组建了新工作室Future Club,却并没有接手《骷髅女孩》开发工作的意思。
时至今日,虽然新团队仍然挂着《骷髅女孩》原班人马的头衔,但实际上15人的团队中,真正参与过《骷髅女孩》初期开发工作的仅剩三人。
而《骷髅女孩》真正的维护和开发工作,早已被Autumn Games交到了手游开发商Hidden Variable手上。游戏也再度更名,从《骷髅女孩:返场》成了现在的《骷髅女孩:二度返场》。
3
Hidden Variable成立于2011年,之前开发过几个不温不火的手机游戏,2017年在Autumn Games的授权下,制作了《骷髅女孩》手游版本。
《骷髅女孩》手游是一款让人耳目一新的手机格斗游戏,它没有常规手游的模拟按键,而是充分利用了触屏的交互系统:单手点击屏幕攻击,双手点击防御,单手上滑是上段攻击,单手下滑是下段攻击,双手上划则是使用投技,整个战斗体验极为流畅。
然而,除了人物相同外,《骷髅女孩》手游和原作并没有太大的关系。游戏内加入了抽卡和养成要素,虽然本质上依旧是横版格斗游戏,但角色却有着明显的等级区分,按照青铜、白银、黄金、钻石排序,稀有度越高的角色的能力也会越强。
简单来说,这部手游是一款不折不扣的氪金抽卡游戏。而这次官方之所以突然大改《骷髅女孩》的美术设定,也是司马昭之心——为了让手游更符合审查标准,顺便一起修改了PC端的内容。
根据Hidden Variable的说法,这次调整是当前开发团队所有成员仔细考虑和长时间讨论后做出的。这些改动将会为《骷髅女孩》的宇宙扩展和未来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,希望粉丝们能够感到自豪。
但实际上,没有人知道Hidden Variable对《骷髅女孩》宇宙的发展有着什么的规划。从零号实验室解散到目前为止,《骷髅女孩》更新的内容,全部来自于Alex留下的原案。
去年更新的角色“小伞”是Alex在2000年前后便设计好的人物
而今年三月发售的新角色黑色大丽花,也仍然一比一采用了Alex的设计。
黑色大丽花的角色原型来自美国一桩离奇命案,受害者被以惨绝人寰的手法斩成了两段。
游戏角色自然做了相关设计呼应主题,《骷髅女孩》中的黑色大丽花曾深受重伤,失去了双腿和右臂。游戏中的组织“反骷髅女孩实验室”改造了她的身体,使其变成了半身兵器的怪物。因此黑色大丽花十分痛恨实验室,在剧情中说出来了“There is no Lab Zero”的台词。
新开发组或多或少的意有所指也使整个游戏环境变得更加混沌,在不少玩家心里,虽然零号实验室已经不在了,但之前众筹过的角色,一起经历的点点滴滴,都是值得珍藏的宝物,如今却像垃圾一样被肆意删除。这次差评风波是玩家社区与官方第一次爆发大规模冲突,但显然不会是最后一次。
多少玩家都亲眼见证过一个有一个时代的落幕,也听过太多辉煌IP陨落前的故事。如今零号实验室的确已经不复存在,但《骷髅女孩》又能再维持多久呢。
标签:
上一篇: 两项稳楼市金融政策适用期延长至明年底
下一篇: 最后一页